经济增长理论第三章(阿瑟·刘易斯)
第五节 制度的变化

    (一)变化的过程

    到目前为止,我们只从社会制度与经济增长相一致的角度探讨了社会制度问题。下
面让我们来探讨制度如何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是否符合事先确定的路线。
    或许最好从一开始就提醒我们自己,经济的变化并不完全产生于制度的变化。经济
增长可能产生于资本形成的增加,新技术知识的应用,或者不是源于制度变化的其它因
素。说明这一点的一个明显的例证产生于外国人带来新知识或者新资本的时候。源于这
些因素之一的增长差不多肯定会造成制度的变化。相反,制度的变化可能不是产生于经
济的变化,比如由宗教、政治或自然动乱造成的变化——认为一切社会动乱都是经济问
题引起的观点等于是说,唯有经济利益才是人的动力,这显然是错误的。本节仅限于探
讨制度变化的性质、原因和影响;但是,这不是说这是经济变化的主要的或唯一的原因。
    我们在考查了制度和经济增长的一致性之后得出如下结论:制度促进增长取决于制
度使报酬和努力联系在一起的程度;取决于它们允许专业分工和进行贸易的范围;取决
于准许找出并抓住经济机会的自由。现在,不同国家的制度在这些方面是大有差异的。
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度无时不在发生变化,纵然有的快些,有的慢些,这些制度可能正以
有利于增长的方式发生变化,但也可能正以限制增长的方式发生变化。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制度的最重要的特点大概是它们允许有多大的活动自由。
人们一旦有可能抓住经济机会,便会出现增长,如果经济增长,制度就要适应形势,以
便保护积极性和促进贸易。反之,如果机会减少,增长也会下降,制度便开始朝着停滞
方向调整。例如,假设在一个社会发现了黄金,那里所有的制度都不利于经济增长——
那里只有原始的财产概念,家家都自给自足,除非经过最严格的许可(这是很少见的),
不能开展新的活动。然后再假设有些人——不论他是私人还是政府官员——获得特许来
开采金矿、雇用劳工并且从海外进口材料和参谋人员。所有这一切都是彻底改革制度所
需的。家庭将不再自给自足,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额将有巨大的增长,财产关系将变得
微妙而复杂,等等。假使人们有可能抓住机会,他们就会在适当时候相应地改变他们所
有的制度。
    因此可以说,变化越多,越强劲。一旦经济开始增长,制度将越来越朝着有利于增
长的方向发生变化,从而加强促使经济增长的力量。反之,如果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
制度将会变得不那么有利于增长;垄断比较易于为人们所接受并比较易于维护,家庭变
得更加自给自足,纵向流动减少,社会地位将会在经济上起更大作用,甚至达到走向封
建主义的地步。
    存在这些累积过程的原因是容易理解的。一种社会制度得以以某种形式存在下去,
取决于它是否方便,取决于人们是否认为它公正,取决于效力。如果开始出现增长,所
有这些因素将渐渐消失。这种制度将不再为人们提供方便,因为它妨碍经济取得进步的
机会。于是人们将不再信赖它。以往用各种教条为其辩护的牧师、律师、经济学家和其
他哲学家开始反对旧教条,并以比较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的新教条来取代旧教条。政治
力量对比亦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新人是靠着经济增长而获得财富和地位的。他们向老的
统治阶级挑战,缓慢地或者以比较激进的方式获得政权,并支持新制度而不是支持旧制
度。一旦经济开始增长,它无疑会削弱旧制度,并建立比较适应进一步增长的新制度。
同样,一旦增长停止下来,适应经济不断增长的制度便不再适宜了。人们也不再相信这
种制度;牧师、律师、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会转而反对这种制度,主张维持现状的有权势
的集团就能进行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变化。
    如果这种变化不是源于经济机会,而是始于制度本身,那么这些累积的力量将会以
同样的方式发挥作用。因为在那时,人们变得比较愿意或者更有可能去抓住机会这一事
实,本身便会创造或者显示有待抓住的新机会,同时新机会的涌现反过来将支持信仰和
制度的变化,正是由于经济机会及信仰和制度彼此累积的这种相互影响,要指出变化的
“基本”原因通常是很难做到的,例如,很难说在13世纪到16世纪的西欧到底是经济机
会日益增多使神学发生变化,最终分成宗教改革派和反改革派呢;还是日益变化的神学
观念允许人们利用本来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存在的机会?所有这些问题往往是无法解答的。
    使制度适应变化中的经济情况可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不是平衡的,也不是完备的。变化是在信仰和关系网络的某一点上开始
发生的,然后从那里向外扩展。结果,文化方面的一些信仰或习惯产生了彻底的变化,
而其他信仰或习惯却丝毫未变。新的和旧的交织在一起这是不合逻辑的,而且比例也很
不相称,各个社会之间大不相同。转变永远是不完全的。这就是为什么西方资本主义国
家至今仍彼此迥然不同的原因。它们保留资本主义前的观念的比例不同,在亲属关系的
亲密程度、机会均等、对待私人企业的态度、对待私人财富的态度等许多问题上存在着
差异。一个仅在最近几十年里才加速增长的社会,始终显示出许多不协调的东西。人们
要用很长一段时间才能使自己适应货币经济,学会利用以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种种机
会,以及学会在他们得到钱财以后怎样去花钱和存钱。他们需要一种也许要花很长时间
才能建立起来的新型道德观,因为他们已不再生活在一个根据地位确定义务的社会里,
而是进入了一种新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义务是根据合同确定的,一般说来是根据没
有任何亲属关系的人的市场关系确定的。因而,一个迄今一直极其诚实的社会可能会变
得极不诚实,直至人们懂得,为了履行以钱来表示的合同,对一个哪怕是完全陌生的人
都必须诚实地提供劳务或货物方面的服务。还必须有新的价值观;人们不再尊重原来优
越的地位;首领、叔伯祖父和长者不再得到人们自动的服从。领导力量可能转向其他方
面,新的领导人要得到或者应该得到像对老领导那样的尊敬恐怕要过很长的时间。旧道
德的没落是经济变革中的一个比较痛苦的方面,这也就是为什么道德家和人类学家通常
反对变革,或是至少反对迅速变革的一个原因,因为他们知道,迅速变革会促使老的信
仰和制度解体,其速度要比建立取代它们的新的信仰和制度的速度来得快。现在另一个
引起人们很大注意的不协调的例子是,经济增长开始后不久出现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
不平衡,造成人口增加(当经济衰退伴有人口下降时同样是引人注目的问题)。在一个
停滞的社会里,出生率和死亡率均高,两者大致相等。当经济开始增长时,死亡率开始
下降;
    起初仅仅是因为通讯联络的发展和贸易额的增长使得局部的饥荒得到控制,以后是
因为公共卫生措施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死亡率下降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出生率才开始下
降。在此期间,人口可能会在30年至60年内翻一番。一段时间以后,人们才认识到,如
果他们要控制死亡率,他们也必须控制出生率(我们将在第六章再论述这个题目)。
    面对变化的不协调现象,许多人在问是否能以“平衡”的方式,即防止某些信仰和
制度比别的信仰和制度变得快来对社会变革进行调节。答案看来是,这是不可能的。一
种文化的众多方面不可能在同一时间里以同样比例发生变化。一些方面感受到的压力比
别的方面大,于是便发生变化,在不同程度上拉着别的方面一起变化,我们不可能总是
预计到什么先变化,因为这在各个社会因其历史和传统的不同而不同;我们同样不可能
预计到文化的哪些方面会被拉着一起变化,或者以什么比例变化。防止变化不平衡的唯
一办法就是防止一切变化,但这是谁也无法办到的。
    当然,虽然我们不能预见因任何特定事件而产生的所有变化,这是事实,但是这并
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够对变化的进程施加任何影响。例如,我们知道,工业化过去曾在许
多国家造成城市贫民窟;但是我们也知道,如若采用适当的城市规划措施,实行工业化
而不产生贫民窟也是可能的。我们知道,在其他一些地方,伴随着工业化而来的是大批
劳动力从乡村迁移到城市然后又倒流回去;我们知道,这种现象也是能够控制和杜绝的
〔第四章第三节(三)〕。更加难以预测的是,人们对下列问题的态度会有什么变化,
比如家庭关系,对待部族权威的尊重,宗教仪式或者合同义务的神圣性。一些人担心的
是,旧的道德价值观随着经济增长的新酒倒入社会稳定的旧瓶而化为乌有。旧的关系瓦
解到何种地步大概部分地取决于发展是如何主持的。如果这种发展是由蔑视老的政治,
宗教和家族领导人的外国资本家和政府主持的,那么这种发展将会比由已经确立的领导
人主持的发展更加迅速和有效地破坏现行权力结构。有时有人说,日本人改造西方资本
主义,使之适应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过这是不是一个自觉的过程,是令人怀疑的。
事实是,日本业已存在的领导集团主持的资本主义,使新的方式和旧的权力之间的冲突
减至最低限度。当经济增长从阶级意义上讲最少革命性时,亦即当新的企业领导人得到
老的政界、宗教界和社会领导阶层承认和赞助时,从它对人的态度和社会关系的影响来
说,它产生的革命性影响也最少。这也是亚洲国家和非洲国家对经济增长的反应的巨大
差别之所在。在亚洲,旧的宗教和政治制度要比非洲稳固,没有为西方的影响所彻底摧
毁。而在非洲,欧洲的资本家和政府对既定惯例、宗教和生活方式,只要它们与欧洲人
的利益相悖,就采取反对的行动或者采取蔑视的态度,其结果则是更大范围的土崩瓦解。
    制度一旦开始发生变化,就会越变越厉害。旧的信仰和关系改变了,新的信仰和制
度渐渐变得相互一致起来,并朝着同一方向进一步变化。尽管这样,不会发生这样的情
况:经济增长一旦开始,会永远继续下去;经济衰退一旦开始,便永远制止不了。
    首先,一切增长往往有其规律性,这就是说,它开始时缓慢,逐渐加速,然后又放
慢下来。这是因为刺激增长的每个因素最终都会接近极限。可用一个假设的例子来说明。
当收音机问世时,公众并不了解它们可能的用途,疑心重重;最初只销售几台,可是收
音机逐渐变得很受欢迎,很快就像热饼一样抢手。但是在每家都有一台收音机时,销售
额差不多便到了极限。一旦到了这个极限,销售额的增长率便陡然下降。第二年销售额
可能增加一倍,第三年增加两倍,第四年增加三倍,但是不能永远每年都增加一倍,因
为根本没有那样多的人。制度的变化也是这样。当提出某种新的原则时,它首先遭到反
对。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个原则会受到欢迎,人们开始热情地将其应用越来越广泛
的社会关系中去。但是必定会有这样一个时刻到来,届时这个原则垄断了几乎能应用的
一切有关领域。经济增长是对连续不断的刺激的反应,而每个刺激最终会达到极限。因
此,持续稳定的增长只有偶然在新刺激的产生始终正好接上旧刺激的消失的情况下才有
可能。实际上,我们能够指望的最好的情况不是一种稳定的增长率,而是由相对平静时
期分隔开的连续的增长高潮。
    但是,经验表明,即使是有节奏的增长也可能会终止。有些社会表明,在经济出现
强有力的增长之后会出现停滞和下降——甚至下降到一无所剩的地步。增长之后可能呈
现停滞,正像停滞之后可能出现增长一样。历史上也有增长加速和减速的转折点。对动
态进程所进行的各项调查表明,人们最感兴趣的是转折点。因为紧接转折点之后出现的
累积过程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所以,我们必须对研究这些转折点给予极大的注意。
    让我们先来谈谈加速问题。我们业已阐明,对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是抓住机会。因此,
加速增长或者是由于产生了新的机会,或者是由于制度的变化使人们现在可以抓住业已
存在的机会,或者由于上述两个原因。
    新的机会也许是多种多样的。新的发明可能会创造新的商品,或者降低生产老商品
的成本。新的公路,新的海上航线或者交通运输方面的其他改善都可能为开拓贸易创造
新的机会。战争或通货膨胀可能造成新的需求。外国人可能来到一个国家,开展新的贸
易,投资新的资本,或者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这样一些新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是独立于
现行制度之外的。情况未必完全如此,我们将在以后的几章里研究制度对于创造发明率
或外国资本流入数量等问题的影响。然而由于这些问题不是有赖于一国的制度,所以可
能出现更多的机会,其原因与制度的变化无关,而机会的增多将会引起制度的变化。
    也有可能在基本经济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制度发生变化,使行动自由增大。一种可能
的、但是不常见的情况是,统治者改变主意,准许人民以先前严禁的方式进行活动。较
为可能的情况是,国家受到某种冲击,诸如发生战争、饥荒、飓风、地震、瘟疫或其他
灾难之后政权发生变化。这样的冲击有时会削弱喜欢保持现状的统治集团的控制,从而
使权力落入锐意变革的人的手中。
    因此,经济加速增长或者是由于经济状况发生变化,创造了以前从未有过的机会;
或许是由于制度发生了变化,为抓住机会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实际上,加速增长的转折
点通常同这两种变化都有关。经济状况已变得更有利于经济增长,这大概是因为外贸的
机会越来越多,而这又加强了那些希望朝着允许扩大自由的方向进行制度改革的人的力
量。
    革新者始终是少数。新思想最初总是由一、两个人或极少数人付诸实施的,不管是
技术方面的新思想、还是新的组织形式、新的商品或其它新生事物都是如此。这些新思
想也许会很快就被其余的人所接受。然而更可能的是它们遭到怀疑和不信任,因此,即
使有所进展,最初的进展也只能是很缓慢的。过了一段时间,这些新思想被认为是成功
的,那时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因此,经常有人说,改革是精英们的事,或者说,
改革到什么程度取决于某个社会领导人的素质。如果这种说法的含义仅仅是绝大多数人
并不是革新者,而只是仿效别人所做的事情,那么,这种说法是千真万确的。
    然而,如果认为这种说法的含义是所有这些新思想均为某个具体的阶级或集团所掌
握,那就多少会引起人们的误解。因为每个革新者都是单个的人,他们在某些事情上也
许是先进的,然而在另一些事情上又是同样反动的;他们同其他革新者并没有必然的联
系,无论是在阶级和亲属方面,还是在其它方面都没有必然的联系。然而有时有这样一
种情况:革新者形成一个单独的群体,或者至少不得不成为一个意识到具有共同利益的
群体,因为他们在前进道路上遇到的障碍使他们不得不联合起来进行自卫或发起进攻。
新思想最初并不是在任何一个阶级中产生的,但是,提倡者们很可能会发现,由于社会
对他们的革新所进行的抵制,他们形成了一个新的阶级。
    在经济增长理论方面比较富有成效的观察结果之一是概括出这样一个结论:在转折
时刻进行改革时期最重要作用的是“新人”。这意味着,在那些抓住新机会或实行增加
行动自由的制度改革的人中,很少发现是过去经济处于相对停滞状态时的统治阶级。首
先,统治阶级通常满足于现状;他们不需要寻找新机会。只有那些对现行制度感到失望
的人才寻找利用他们的才能和实现他们的抱负的其它途径。同时,提倡改革的人既不是
居于社会结构最上层的人物,也不是处于底层的人。处于底层的人可能在奴隶制、农奴
制或种姓制度中受煎熬,没有能力去抓住新机会;或者说他们可能太穷,太缺乏教育,
缺乏勇气和传统的进取心。因此,新人来自社会的中间阶级,也许十分接近上层,故有
一定的经济实力、一定的个人自由和一定的活动传统。在日本,1868年出现的那批新人
就居于贵族中比较下层的人物,他们对失去过去的特权感到恼火。在西欧,13世纪和14
世纪出现的新人过去是农奴或他们的后裔,这些人逃到城市后得到了保护。在非洲,新
人是失去了部落特征的人,这些人接受过一点西方的教育,他们再也无法适应部落的老
模式。不用说,这种概括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这些新人中也许有一、两名过去的贵族,
也许还有一、两人来自最底层阶级,因为阶级状况始终会有个别的例外。这种概括只是
说绝大多数新人将来自中间阶层。
    其次,新机会也许会对现在的统治阶级的经济力量提出挑战。它们可能会改变土地
的价值,土地是统治阶级财富的基础。新机会也许会对农奴制或奴隶制提出挑战,或者
可能通过提供新的就业机会,把工资提高到使统治阶级感到难堪的程度。因此,统治阶
级将对新机会持敌对态度,有可能出现一场权力之争,甚至发展到内战的程度。另一种
可能是,新机会并没有在经济上对统治阶级构成威胁,这是从减少他们财富这个意义上
来说的,但是,最终将在政治上对他们构成威胁,也就是说,随着这些新人逐渐富有起
来,他们将要求享有同样的威望和同等的政治权力。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取得妥协,
因为统治阶级可能仿效那些新人利用新机会(例如,想一想过去拥有土地的贵族在英国
煤炭和钢铁工业的早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统治阶级还可以用通婚或使一些新人变成
贵族的办法同意把一些新人拉进他们的行列。因此,新机会的出现在极端的情况下可能
需要进行一场内战;但是,也可以在经过不是那么激烈和残酷的斗争之后达成妥协来实
现。
    “辉格党”历史学家往往突出革命在实现变革中的作用,而“托利党”历史学家却
贬低革命的作用。辉格党认为,看来变革的高潮必然是革命——就像鸡蛋破裂孵出小鸡
或蝶蛹破裂飞出蝴蝶一样。另方面,托利党指出,许多根本性改革是在没有爆发内战的
情况下实现的。老的统治阶级可能采纳新思想,因此可能成为新的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或者他们可能同新人妥协,把新人纳入老的统治阶级的行列。如果发生革命,那也要在
新人崭露头角以后很久——也许要过好几个世纪——才会出现;因为只有当他们在相当
长的时间内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和牢牢地站住脚跟以致能控制足够的武装部队来反对和击
败政府时才能发生革命。到这个时候,他们谋求的绝大部分权利早就得到了。然而,这
些说法是言过其实了。
    这些说法完全适用于英国内战、法国革命或者美国北方和南方之间的独立战争,因
为无论如何这些革命所确立的观点即使在未爆发战争的情况下再过一两代人的时间可能
已被接受。但是,它们却不适用于海地革命、日本的维新、中国革命、俄国革命以及20
世纪欧洲和拉美相继发生的使独裁者掌权的起义。有些革命也许是“不必要的”,因此
历史似乎顺应了它们的潮流;但是,另一些革命是同过去彻底决裂,甚至扭转了过去的
趋势。
    另一种观点认为,市民在使经济加速增长方面始终起着决定性作用。市民对改革所
作的贡献很可能比乡下人所作的贡献大,这并不是由于他们在生物学上比别人优越,而
是由于环境或机会的缘故,这大概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此,在中世纪的最后几个世纪
里,欧洲由城市带头掀起了争取扩大经济自由的斗争;但另一方面,市民之所以在组织
大多数政治运动的过程中往往起主导作用,不管这些运动的目的是争取扩大自由还是相
反,是因为通常是由城市进行治理的,而这对那些政治上有抱负的人具有吸引力。市民
在促进贸易、制造业和在当前促进发明方面起带头作用是很自然的事情;在近几十年的
科学革命之前,发展农业技术主要依靠乡下人也是很自然的。另外还据说城市的气氛对
于采取有助于经济增长的态度和观点比较有利。大批的人聚集到城市,为了生存而展开
竞争,这一事实削弱了亲属关系和对地位的过分尊重;
    促使建立不受个人感情影响的经济关系,只要机会合适就愿意做生意;而且使人们
增长才智。诚然在这些方面和其他一些方面,人们也许应该对商业城市和军事、教堂或
政治城市加以区别。此外,城市里文娱活动丰富多采,这意味着花钱的机会实际上是无
限的,财富往往使人们得到同出身一样的威望,奋斗精神受到了激励。另外还据说,市
民比乡下人思想开放,不那么迷信,因此更能从事那种最终能使技术得到改进的科学研
究工作。乡下人对自然的力量印象很深,因为自然界的旱灾、水灾、风暴、庄稼的传染
病和其它一些表现自然力量的灾害经常使他种的庄稼颗粒无收。另一方面,城市的建设
者却充分掌握了自然界的秘密,能够筑起高大的建筑物,把水蓄进大水库,把它输送到
他需要的地方,还能把天上的电用来为自己服务,等等。因此,市民比较容易相信:
    人能够做他想要做的一切,只要他作出了足够的努力。毫无疑问,市民的态度在许
多方面不同于乡下人,这仅仅是因为城市使大批人聚集在一起。同样毫无疑问的是,有
些结果特别有利于经济增长。但是,城市在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转折关头也起了作用。
因为城市是暴民的场所,这些暴民既可投入解放运动,也可把暴君推上权力的宝座,从
而减少经济自由发展的机会。另外,城市还是垄断组织——商人协会、行会、工人联合
会——的所在地。这些垄断组织的目的在于限制机会和排斥新人。城市在限制家庭规模
方面起带头作用,这对增加人均收入有时能起到好的作用,有时起坏作用。城市在减少
工作量、使人们对工作感到枯燥和不满,而不是尽最大努力去干好自己的工作的运动中
也起带头作用。因此,如果可以说城市引导经济摆脱停滞进入增长,那么同样可以说城
市引导经济从增长转入停滞。
    另一种多少有点对立的观点预料,经济“边界”一带经济的增长势头最强劲。很难
给这种“边界”下一个定义:它既包含在地理位置上远离一个国家商业首都的地方的概
念,又包含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疆界这个概念,也就是说某个人口比较稀少的地区,边
界可望促进经济增长,这一方面是因为定居的机会吸引着移民,另一方面还因为它们远
离首都,不易受法律、习惯或有组织的集团所施加的压力的控制。因此,它们的制度是
自由的,容易适应环境,机会和自由的这种结合把一些精力充沛的人从人口比较稠密的
地区吸引来了。因为这些人觉得自己在比较保守的条件下无法施展才华。这种概括在历
史上是否站得住脚是值得怀疑的。如果一个国家有丰富的资源,不管是否在边疆地区,
它就会吸引移民;如果一个国家吸引了大量移民,它的社会制度将是灵活的。随着它的
资源开始耗尽,或它的所有土地都已耕种,或它特有的优势被削弱,那么移民就会减少,
它的社会制度就会趋向于比较稳定。这些似乎是事实。但是没有特殊的理由把这些情况
同边疆联系起来。边疆地区有时有吸引人的资源,有时没有。世界上的每个国家在其几
千年的历史上都拥有这个意义上的边界,但是,这种边界在确定经济增长的速度时发挥
重要作用的情况却是极其罕见的。
    有人认为,从两个国家或两种文化的会合点这个一般政治或文化的意义上来说,边
界是重要的,这种观点有说服力得多。这是因为外国人通常在经济增长方面起着决定性
作用。
    实际上,据我们所知,几乎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全靠国内的发展来加速经济增长,
这种情况似乎在五千年前肥沃的新月地带,在中国和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发生过。
大部分其它国家的经济加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同外国的接触。外国人带来了
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新概念,这些新概念向既定模式提出挑战,并削弱对它们的道德
规范的信任。外国人还带来了发展贸易或就业的新机会。外国人可能还起到使现有的统
治阶级放松控制的作用,使新人有机会在经济上大显身手或在政治上发动改变。外国人
可以用战争恐吓,或者发动战争,或征服那个国家,或者甚至把现有的统治阶级赶下台
等手段来达到上述目的。征服者的做法各不相同,这就可能使改革的前景截然不同。有
些征服者同现有的统治者实现和解,并支持这些统治者反对持不同政见者的集团;而另
一些征服者却支持持不同政见者和推翻统治阶级。最近几个世纪的情况表明,英国人和
法国人在这方面的做法存在着有趣的差异。在印度以及在非洲那些统治阶级力量强大的
地区,如尼日利亚北部,英国人习惯于支持统治阶级,而同新人的关系始终很糟,因此,
新人们就把帝国主义同反动和停滞等同起来——这种等同肯定并不符合整个帝国主义的
实际情况。另一方面,法国人却相信同新人实现和解,甚至试图把非洲人或亚洲人变成
法国人,把他们作为法国帝国制度的一部分,甚至让他们担任最高级的职务。然而,决
不要以为我们强调征服者,因为无论是否发生战争,外国商人也起到同样重要或更加重
要的作用。
    外国的影响还起一种间接的作用,也就是说促使民族主义情绪的增长,这种民族主
义情绪当今往往对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民族主义的政治运动使我们联想到现在
处于或最近一直处于殖民地地位的国家,但是,民族主义情绪决不只限于这样一些国家。
当今几乎所有的“落后”国家都怨恨他们自己落后,因此渴望促进经济增长,由于落后
纯粹是一个相对的字眼,希望自己的国家经济的增长不落后于其它国家的那种愿望,在
像英国和中国这样极不相同的国家的经济政策中都在起作用。
    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有时会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情况并不总是这样。因为参加政
治活动的“新人”和参加经济活动的“新人”不是同一批人,他们未必出身于同一阶级,
并不总是互相同情。首先,并不是所有的民族主义政治家都赞成经济增长,其中有些人,
如甘地,就反对“西方主义”,相反希望恢复过去的一套。然而,这些人在民族主义领
导人中属于少数。其次,参加经济活动的许多新人是外国人,因此,遭到民族主义领导
人的怀疑和厌恶,这些领导人不是对他们进行鼓励,而是为他们设置障碍。第三,许多
民族主义领导人具有社会主义倾向;因此,他们甚至对本国的资产阶级都表示怀疑,想
限制他们的活动。但是,民族主义政府仍然倾向于使他们国家的经济实现“现代化”;
其中有些政府扩大教育设施,或者保护农民不致受到贪得无厌的地主的剥削,或者着手
在公路、水利或其它公共服务方面实行积累资本的计划或者同社会等级制度和妨碍纵向
流动的其它障碍作斗争,或者削弱迷信的教士的权力,或者采取其它手段来设法促进改
革。民族主义是一种危险的力量,因为它的基础往往是在大批暴民中间煽起嫉妒和憎恨
情绪;但是,民族主义有时也是建设性的力量,它正在实行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制度改革
方面发挥其作用。
    这使我们又回到前面谈过的一点上来了,那就是:经济增长不仅靠个人的活动,还
靠政府采取的行动。因此,经济加速增长的转折点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同某一群人——如
民族主义者——掌权联系起来,这些人决心促进经济增长并且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采取
积极的措施。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些问题,新的私人企业家首先崛起,然后夺取国
家,以此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然而也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新的私人企业家和国家
的新主人之间没有多大的联系;这两方中的任何一方都有可能先于对方出现;他们可能
彼此采取敌视或冷淡的态度。如果政府有决心和明智的话,它就能为促进经济增长做很
多事情,无论是改善公共服务、发展教育、改革制度、鼓励新兴工业,还是开拓新技术。
我们将在最后一章再来论述这些问题。
    下面我们接着研究一下标志经济增长速度减慢的转折点。在此,我们再次对由于机
会减少而造成的速度减慢和在经济机会并没有减少的情况下由于进行限制行动自由的制
度改革而造成的增长速度减慢加以区别。机会的减少很可能造成不利的制度改革,但是,
我们想把这种情况同由于制度的演变而不是由于经济条件的改变而发生的制度变化加以
区别。
    经济条件可能会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不利的变化。自然资源可能耗尽,或者人口增
长可能过多或过少。有些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可能发展成国际贸易中强有力的竞争者。
资本或人才可能大量流向新的发展中国家。还可能出现自然灾害——例如地震或飓风,
战争也可能起到类似的作用。有些人认为,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也有可能发生不利的变
化,原因是优等类型移居国外,或者不利的类型由他国移入,或者还由于优等类型与劣
等类型通婚使优等类型不再成为优等,但是,我们对这个问题了解得不够多,不知道对
这种看法应该给予多大的重视。还有一些人认为,存在着一些朝着经济停滞的方向发展
的自然趋势,这种停滞同人们富裕后如何花钱有关;有些人说他们花钱太多,另一些人
说他们节蓄过多,或者用来修筑坟墓和纪念碑的钱太多,或者贪得无厌的官僚阶层膨胀,
等等。我们将在以后几章里研究这些问题。一方面从这些问题是否不可避免的角度,另
方面从它们可能产生什么影响的角度来加以研究。目前,我们只要指出下面一点就足够
了,那就是:经济可能由于这些原因中的某个原因而下降,而且过去就常出现这种下降
的现象。
    我们目前感兴趣的是探讨仅仅由于制度改革而引起的经济下降,而不是由于前一段
中所提到的那些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问题所引起的经济下降。由于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报
酬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或者由于进行贸易的渠道受到越来越大的限制,或者由于对经
济自由的限制越来越多,就有可能出现经济下降。总有人希望这样的情况进一步发展。
有些人通过多占他人的劳动成果而得益,如地主和想当农奴主或奴隶主的人。这种人夺
取政权甚至通过发动反革命来夺取政权,并利用所夺取的政权来恢复经济剥削并不是不
可能的。还有一些人希望保持起出身的贵族制,他们对旨在扩大机会均等的措施如累进
税、免费教育和遗产税感到深恶痛疾;这些人也有可能掌权。还有一些想当垄断者的人,
凡是其利益受到竞争损害的人都有可能成为垄断者;这几乎是指每一个人,因为竞争将
损害我们作为生产者的资格,只有在我们作为他人产品的消费者时才使我们受益,因此,
无论是政治上的左派还是右派在限制竞争、贸易、改革和增长方面可能很容易找到共同
基础。最后,还有一批计划制定者,他们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都不喜欢经济自由所带
来的结果。因此他们可能成功地使管理人员、工人和控制资源的人受到条例的广泛制约,
因而使改革的速度放慢。经济一旦开始增长,决非必然会持续增长下去。
    必须强调指出:制度改革并不完全取决于自然环境、技术或其它物质条件的变化。
这些因素的变化固然常常促使制度的相应变化,但是也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在物质
条件还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制度可能会自行发生变化。因此不能把海地革命归因于
技术或环境的变化。海地革命摧毁了在奴隶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繁荣,使该国变得贫穷
和自由。由于过分强调经济趋势具有支配政治和其它社会信念和社会关系的威力,从而
出现了相反的观点。经济趋势可能有助于形成这种或那种行动方针,但是,政治倾向,
或社会态度的倾向、或习惯和禁忌的倾向则可能完全相反。繁荣的经济可能仅仅因为人
们采取与经济发展不一致的习惯或信仰或者因为推行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制度改革的人掌
权而被摧毁。
    一个社会是否允许某些集团利用政权来达到限制经济发展的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人们在政治和经济问题上受过多少教育。如果有足够的人重视自由经济并且时刻
注意保持这种经济的话,经济将继续保持自由。要说明为什么有些民族比别的民族容易
取得和维护自由,就需要作长期的调查,很可能得不出最后的结论。就我们的研究目的
来说,说明下面这一点也就够了,即有些社会具有自由的历史和传统,而另一些民族具
有长期的独裁统治的历史和传统。一个有长期自由传统的国家必定会时刻注意保持它的
制度的自由,如果它们屈从,那么我们可以推测,它们一定是遇到了严重的问题,如战
争或经济资源减少,从而动摇了对自由的信心。而长期来制度不自由的国家发现很难赢
得和保住自由。
    历史和传统的这些差异有时可用某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来加以解释。因为正如外
国的影响在帮助经济开始增长方面起到重大作用一样,外国的影响在帮助避免经济下降
方面也起到重大的作用。如果一个国家容易进入的话,它最有可能保持自由制度。因为
那样的话,社会结构就不容易僵化。就可以进行人员、商品和思想的交流。新机会造就
新的富翁和新的穷人,保持着社会的纵向流动。新思想使比较灰色的迷信思想无法立足。
经常同生人接触使人们必须根据他们的长处而不是根据他们的地位来看待他们,等等。
与外界接触并不能确保自由;甚至还可能增加被外国征服的危险性。但是,这却使自由
的敌人比较难以占上风,甚至外国征服者都有可能认为不妨碍经济的增长对他们是有好
处的。

    (二)变化的周期

    本章将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研究制度问题,也就是说通过使努力和报酬相联系,通
过促使经济专业化,或通过增加经济自由等手段,使制度朝着促进或限制经济增长的方
向演变这个角度来研究制度问题。我们研究了这一演变加快速度的问题以及那时正在进
行累积过程;我们也已看到有可能出现减速及其本身所具有的累积下降力。我们接着要
研究社会演变的理论。是否有一条制度改革必然要遵循的路子?是否要经过一连串的阶
段?是否不可避免地要取得“进展”?或者历史是否沿着某种周期的曲线向前发展?
    许多人认为,历史表明每一个社会必须经过演变过程中某些特定的阶段。这些阶段
的划分根据作者的兴趣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如果作者对人们的谋生方式感兴趣,他就
可能认为社会必然从游牧生活、定居务农、经商、然后发展到开办工厂的过程;可能认
为制度的变化是同这些谋生手段中的每一种手段相适应的。如果作者对阶级关系感兴趣,
他就可能认为社会的发展过程是原始共产主义、奴隶制、农奴制、无产阶级和“社会主
义”。他可能研究宗教的变化,从灵魂独立说和崇拜祖先到一神论和理性论。或者在政
治思想方面,他可能宣称发现人们从对家庭的忠诚渐渐扩大到对全村、国家、帝国,最
后到对联合国的忠诚。
    认为发展必然是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思想不再是一种流行的思想。甚至共产
党人都已经放弃了认为一个国家在到达社会主义之前必须要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的观点,
或者自从中国落入共产党人之手以来他们还放弃了只有城市无产阶级,而不是农民,才
能实现共产主义的观点。现在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一个社会可以跳越这些阶段中
的一个或更多的阶段,比如说从“农奴制”跳越到“社会主义”。同样清楚的是,它不
仅可以“前进”,而且还可以“倒退”,比如在政治上从忠于帝国倒退到忠于种族或民
族,或倒退到忠于地方。不再认为阶段不可避免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更加认识到了一个社
会对另一个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过去,当社会处在比较与世隔绝状态时,每个社会也许
有可能不顾外界发生了什么事而只顾自己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向前发展;而现在,几个
大国的影响扩及到了全世界,甚至连最原始的社会都发现它们自己在效仿最先进的国家,
而不顾它们在发展“阶段”上存在的差别。同时,那些认为自己具有最先进思想的人常
常也把他们的传播技术看成是无往而不胜的;共产党人认为,他们可以把每一个社会都
变成共产主义社会,不管它处在什么阶段;理性论者认为,理性论能给大家带来好处;
国际主义者把他们的信仰传播到了最遥远的和自给自足的乡村。认为阶段不可避免的思
想遭到了那些认为自己已经达到最高阶段的人最激烈的抗拒。
    阶段论在某种程度上也同社会必然进步的思想密切有关,因此也随着这种思想的淡
薄而衰落。关于社会必然进步的思想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比较新的思想。在18世纪以前,
人类更多地认为,过去曾有过一个黄金时代,因此,历史上记载着人类的衰落。在其后
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关于社会必然进步的信念占据了人们的头脑,当生物进化论的出现
使肉体、思想和精神三位一体臻于完善时达到顶点——思想朝着理性主义演变,精神朝
着自由主义演变。当今,几乎没有什么人认为,进步是必然的,许多人甚至对进步是一
个有意义的概念也表示有异议。当然,为了把这个问题放在我们有限的兴趣的水平上进
行探讨,就不可能认为制度的累积变化会朝着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方向发展,因为很明显
过去曾有很多时候出现了相反的现象——在奴隶制取代自由的时候,在为贸易设置的越
来越多的障碍削弱了专业化的时候,或者在越来越僵化的社会阶级和种姓制度减少了活
动余地的时候,就出现了相反的现象。经济增长并不是必然的,甚至最蓬勃向上的增长
势头都有可能被扼杀。
    19世纪的乐观主义者当然知道经济增长在过去经常被扼杀的事实;他们之所以认为
社会必然进步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即人——或者至少是欧洲血统的人——通过积累知
识“逃避了历史的束缚”。为这种见解的最合理的辩护似乎是说,过去经济增长被扼杀
是可能的,因为人们对这种增长及其遭扼杀的方式了解得不够。他们失去自由是因为他
们对政治科学了解得不够多,意识不到自由会遭到攻击和建立不起坚不可摧的防线。他
们允许采取一些扼杀经济增长的措施是因为他们对政治经济了解得不够多。随着社会科
学知识的积累、它在人民群众中间的传播以及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更多地采用理智的
态度,经济增长此后就有可能得到保障。20世纪失去的正是这种对人类事务中理智力量
的信念。我们知道人类的事务是受人的愿望支配的,这些愿望的正确与否是不能用理智
来证明的,它们也不能完全靠理性的表示来反对。
    不同意必然增长或必然下降的观点未必就同意周期的概念。相反人们可能采取一种
中立的态度,既否认增长是必然的,也否认周期运动是必然的。因为增长率的变化并不
完全由于制度演变的结果。我们要再次对由于经济机会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化和由于制度
的演变而引起的变化加以区别。由于人口增长的速度超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资源增长的
速度,或者由于自然灾害;或者由于世界贸易路线的改变;或者由于世界对这个国家专
门生产的产品需求量下降;或者由于不是在内部的制度改革中所出现的其它许多原因,
增长速度都有可能减慢。人们甚至可能认为,由于上述原因中的这个或那个原因,增长
一定迟早会结束,他们不认为必然会出现制度变化周期。不过,本章只探讨由于制度的
演变而引起的变化;
    由于其它原因引起的变化将在后几章论述。
    关于制度变化周期的理论认为,增长促使收缩,反之亦然。但是并不因此而认为,
这种周期的长期影响将不会使生活水平发生变化。因为周期运动与长期的增长或下降完
全一致。这并不是说上升和下降的幅度必须完全一样。所需要的仅仅是增长和下降应该
交替出现。
    关于制度变化周期的理论有三种,分别从生物学、社会态度和社会集团这三个方面
来论述。
    生物学理论认为,朝着一个方向的运动同一种生物学类型有关,而朝着另一个方向
的运动则同生物学上的另一种类型有关。生物学上一种类型的人施加的影响有利于一种
促进经济增长的制度,而另一种类型的人则倾向于那种限制经济增长的制度。所以根据
这种理论,生物学上的这两种类型互相交替。当“进步派”掌权时,他们促进经济增长。
可是,统治阶级必然会由于“非进步派”的存在而使自己的力量被削弱。为什么会出现
这种现象,目前尚不清楚。也许是由于“进步派”没有能繁殖足够多的后代——社会上
的统治阶级通常比其他人生的孩子要少。也许还由于“进步派”同“非进步派”通婚的
缘故。我们对人类生物学和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了解得不够多,无法对这一思想进行有
益的探讨。
    社会态度的周期与生物学上的差异不相适应。但是却与我们每个人心目中所怀有的
截然相反的愿望相适应。我们每个人既看到增长的好处,也看到稳定的好处;既希望自
由,也希望有所控制;既希望有物质产品,但同时也认识到,同精神价值相比,物质产
品是毫无价值的,等等。当经济开始增长时,我们热情支持,但是,过不多久就使人生
厌了。我们开始渴望稳定;我们反对实利主义,又恢复到精神至上,等等。因此,社会
态度是时而赞成增长,时而反对增长,社会制度也同样不断变化。然而,这种理论除非
能使态度的变化和制度的变化联系起来,否则就无法说明社会变革的原因。因为制度是
通过各个集团的人的努力发生变化的,通常是因为制度改革对他们有利(包括物质的、
政治的和宗教的),而这种改革遭到其它集团的抵制,因为他们希望保持现状。因此,
对于任何社会变革的理论,都必须从具有不同利害(不一定是物质利害的社会集团的角
度去理解。
    从社会集团的角度来看,周期理论也许是理想主义的,也许是实利主义的。就像我
们刚刚研究过的理论那样,理想主义理论认为,人的信仰是在截然相反的两个极端之间
摇摆的。
    我们或者赞成改革,或者赞成稳定;或者希望得到自由,或者支持权威;或者关注
这个世界上的事情,或者热情地牵挂着上帝,等等。当时无论哪种信仰占上风,便能站
住脚根;有那种处世哲学的人便会获得权势,体制度是按照他们的思想制定的。然而,
过不多久,人们便开始起来反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人生观失去了在当初确立时所
富有的那种朝气;
    贪污腐化现象开始出现;哲理思想不适应的现象更为明显。因此,出现了对立的学
派,一些个性激烈的人迟早将建立一种得到广大群众支持的“新的”信仰。那时,我们
就会进行一场宗教改革,或者一场政治革命,或者是不管什么形式的改革和革命。这些
理想主义的理论认为,人的行动是受到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的思想所支配——从政治、
宗教或浪漫的角度来说都是这样。这些思想本身如与物质利益不一致,便能引起社会改
革;如果这些思想同物质利益相一致,那么,这些思想在社会改革中是主要的,而这些
思想所吸引的利益则是次要的(例如,是希恃勒吸引了资助者,而不是资助者造就了希
特勒)。
    另一方面,实利主义理论主要是从不断变化的经济利益的角度来看待社会变革的。
这些理论可能采取两种方针。它们可能认为,开始促使经济加速增长的新经济阶级——
    “新”人——到一定的时候会转而反对进一步改革。它们还可能认为,经济增长会
引起由于这种增长而遭到损失的那些人的反对,因此,这些人到一定的时候会组织起来
限制进一步增长。
    第一种方针可表述如下,当新人取得权势时,他们积极主张“门户开放”。他们支
持竞争、扩大贸易、纵向流动,等等。然而,一旦他们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他们开始关
心保护自己的地位,而不是确保为他人开放门户。过去的自由贸易者现在却鼓吹征收关
税,过去主张进行竞争的人现在却千方百计地实行垄断。过去在社会上一心向上爬的人
现在把他们的子女送到那些只限于某些人可进的学校去上学,试图确保他们拥有进入经
济界的特权。激进派变成了保守派。因此,社会制度开始僵化。此外,经济状况也发生
变化。使新阶级变得富有和拥有权力的那些机会趋向消失;因为技术、需求和供给来源
都发生了变化。经济增长是对一系列刺激的反应,每一个刺激都可能得到不同于上一个
刺激的对待;这个阶级可能无法使自己适应这些接连不断的变化;它可能感到它的财富
受到了威胁,因此可能采取措施来防止发生不利的变化。一个统治阶级之所以渐渐失去
自己的适应能力是因为它受了自己传统的束缚;它总是夸耀使自己掌权的那些箴言和技
术,总是向后看,总是把作为先驱的祖先的做法理想化。因此,当条件发生变化,需要
新的技术时,这个阶级就无法应付,因此成了前进道路上的阻力。当这一阶级刚刚崛起
时,它的新人必须首先向当时正在台上的统治集团进行挑战,然后才能最充分地利用他
们的机会,而现在他们反过来可能变得同过去的统治集团一样,渴望保护自己不受新一
代新人的挑战。
    第二种方针是由于经济加速增长而受害的那些人的行为产生的。首先,有些人所掌
握的技能只适应于老的技术或需求,他们无法适应日益变化的条件。有些手艺人建立了
工会保护自己,他们对学徒或增添新手施加种种限制,坚持严格划分哪些是只有他们才
可以做的工作。还有一些小店主对大规模零售业的发展感到愤慨;因此他们为了保护自
己而联合起来对制造商施加压力,或者到处游说要通过法律来控制联号商店。还有许多
各种不同的集团受到变革的影响,其中有许多集团组成协会和施加压力,以制止或减缓
使他们深受其害的变革进程。因为我们每个人作为生产者都有可能受到变革的影响,所
以经济增长所招致的敌人同所吸引的朋友一样多。当社会制度建立不久、并显示出具有
提供商品的能力时,人们对它热情支持。但是,随着持不同政见者人数的增多,统治阶
级再也得不到被统治者的忠诚。社会出现分裂,出现一场新的权力之争。在斗争过程中,
统治阶级往往对自己失去信心,并放弃它形成时所依据的原则,为了保护将受到变革损
害的那些人的利益而设置障碍。于是经济增长的速度就减慢下来。
    毫无疑问,这些事情都可能发生。同样,我们不能说这些事情必然会发生。如果存
在着周期,由于我们无法完全解释清楚的原因,这个周期在某一些社会中比在另一些社
会中完成得更为迅速。如果我们问:为什么“A”社会能如此长期地保持着自由,而“B”
社会却如此轻易地丧失了自由,我们常常不得不作出这样的解释:“这些人不那么走极
端”,或者说“这些人政治意识比较强”,等等。但是,如果“A”社会能比“B”社会
坚持的时间长的话,它也许能无限期地坚持下去,从经验教训中懂得存在着哪些隐患。
也许这种“无限期”的差限太长;但是,不管怎样,我们显然无法预言这种周期将有多
长或多短,如果制度变革的时间推迟得太久,那么,经济增长可能由于不是由制度变革
拿本身所引起的许多原因中的这个或那个原因加速或减慢。总之,制度有可能以有利于
经济增长或不利于经济增长的方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对往事的一种反作用,也
可能不是。如果它是对往事的一种反作用,可能会很早出现,也可能拖延很久。关于变
化的方向,我们所能说的大概就是这些了。
    ------------------
  素心学苑  收集整理

上一页  回首页  下一页